最近看到孙怡妈妈的育儿观上上通,她说不想让女儿学做饭,因为\"不想我的女儿以后进了厨房以后就被困在厨房里头\"。这种观点让我深思——我们培养孩子,究竟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只会享福的\"公主\",还是具备全面生活能力的强者?
1
生活技能不是负担,而是底气
我完全理解为人父母不愿让孩子受苦的心情。但不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,不是在保护他们,而是在剥夺他们未来的选择权。
人生无常,谁都无法保证永远有钱请人做饭、永远雇得起保姆。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一天连钟点工都请不起,但现实给了我一课。就像叙利亚的中产一夜之间可能流落街头,人生的下限可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做饭、带孩子这些生活技能,不是束缚人的枷锁,而是让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下去的底气。有了这个能力,我们才真正拥有选择权——可以选择自己做饭,也可以选择购买服务。这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2
越是有钱家庭,越注重亲力亲为
有趣的是,我观察到一个现象:越是有钱的家庭,越重视父母亲自参与育儿。
董子健妈妈希望孙怡能够照顾孩子、顾家上上通,这被很多人批评。但仔细想想:有钱人赚那么多钱,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吗?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孙子孙女完全交给保姆?
真正重视教育的家庭,都明白一个道理:再好的保姆也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和亲自教导。孩子的心理健康、价值观培养,需要父母亲力亲为。这与有钱没钱无关,而是对育儿本质的理解。
3
我的亲身教训,婚姻需要共同承担的态度和能力
在这方面,我有切肤之痛。当年我和大马收入都很高,结婚前觉得不会做饭没什么影响,请保姆就好了。谁能想到20年后,我们会面临请不起保姆的境地?
没有保姆后,大马还处在不会干也不愿干的状态。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晚上八九点回家还要饿着肚子做饭。我满腹的心酸和委屈,而大马则理直气壮的来一句:你知道我不会做。
我特别能理解俞渝说的:婚姻需要参与感。参与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能力。
4
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
基于这些教训,我在教育孩子时特别注重:
1.早期自理能力培养:我家两个孩子很早就自己洗澡、整理书包
2.烹饪技能从小学起:老大7岁就开始自己做早餐,现在上大学全部自己做饭
3.家务责任分担:让孩子明白,家是需要每个人共同建设的
会做饭不等于就要给别人当一辈子保姆,而是拥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。这种能力让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尊严和选择权。
5
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
我们生孩子,就要负责任地把他们养好。这不是在为婆婆生孩子,而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。
养孩子不是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保姆,很多事必须亲力亲为。给孩子做他喜欢吃的饭菜,与孩子一起做饭,这本身就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。谁会认为天天吃食堂、外卖是幸福的童年呢?
真正的育儿,是培养孩子具备面对各种人生境遇的能力。这既包括高处的飞翔,也包括低处的生存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真正拥有掌控人生的自由。
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